瑞士圣哥达隧道建筑工人的生活 圣哥达通道公司在提契诺州Faido的Polmengo设立了办公点。从那里就开始了支线隧道的建筑工程。那里有460个房间,如今已基本住满。 swissinfo.ch 在工人村中,集装箱房的隔音效果不好。几百人生活在这里。每月食堂要为4500人次供饭。 swissinfo.ch Thomas Holtz在支线隧道中,通过工人的努力和物资的完备,这里已变成多功能车站。隧道长2.5公里,有一定坡度。运输火车通过时咔哒咔哒的噪音震耳欲聋。 swissinfo.ch 在钻头处换班。Thomas Holtz、Heiko Gnauk和Swen Tumele开始上晚班。钻头的维修工作已近结束。 swissinfo.ch 隧道工Heiko Gnauk,来自柏林的焊工。约70%的工人来自意大利和奥地利。其余来自德国、葡萄牙和西班牙。 swissinfo.ch 依据地理条件,每年会有两次将掘进机回撤20米,为了让维修工人维护钻头。 swissinfo.ch 当掘进机回撤时,就可以看到岩石壁。这台450米长的掘进机正是打通了岩石,才开创出一条路。 swissinfo.ch Sven Tumele在有标记的地方焊接特殊强度钢材。 swissinfo.ch 钻头焊上特殊强度钢制的保护板,以便维修磨损和裂痕。 swissinfo.ch 休息一下:几份读物,一小瓶半空的沙拉调料。还能再钻1000米。 swissinfo.ch 午夜一点,在集装箱房中:夜班加餐。在钻头的后面。发电机和鼓风机在远处发出嗡嗡声。 swissinfo.ch 人机合一,Sven Tumele在钻头部分爬行,好像被巨型机器吞噬了一般。 swissinfo.ch 维护工人工作时,地面一人高左右温度逾30度,空气非常潮湿。 swissinfo.ch Thomas Holtz在Sven Tumele的帮助下才得以侧身而出。这时只是清晨6点,他们的班已经快结束了。 swissinfo.ch 在Faido的多功能车站停一停。在隧道里工作依然很危险,尽管科技上已取得了很大进步。 swissinfo.ch 如今的条件与19世纪时修第一条圣哥达铁路隧道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共有177位工人丧生。在工人罢工时,军队就会将子弹射向游行的人群。 swissinfo.ch 如今在繁忙时,总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员工在隧道中日夜工作。在地下2000米的地方工作,其条件是严酷的。宣传海报提醒工人们要遵守安全条例。 swissinfo.ch 此内容发布于 2010年10月01日 2010年10月01日 托马斯·科恩 托马斯·科恩,1965年出生于瑞士,曾在苏黎世接受摄影师培训,1989年开始从事摄影记者工作。1990年,创立图片社Lookat Photos。托马斯·科恩曾两次获得世界新闻奖,并多次获得过瑞士国家奖学金。他的作品被广泛展出,并出现在不同类别的收藏中。 作者的更多报道 | Multimedia 圣哥达基础隧道是新铁道线路的中心工程,它将改善欧洲大陆的南北交通。(文/图:Thomas Kern)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国际日内瓦变化中的面貌 国际日内瓦是一处举足轻重的多边主义枢纽,而当前却正面临重重压力。继新冠疫情终于日渐消退之后,新的全球危机又汹涌来袭:俄罗斯发动战争全面入侵乌克兰。此举给置身于日内瓦的各大国际机构带来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 这篇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已关闭。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排序方式 排序:最新优先 最老的帖子优先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在Telegram上关注我们 你现在也可以在Telegram(电报)上阅读我们的报道。请点击链接订阅我们的频道!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国际日内瓦变化中的面貌 国际日内瓦是一处举足轻重的多边主义枢纽,而当前却正面临重重压力。继新冠疫情终于日渐消退之后,新的全球危机又汹涌来袭:俄罗斯发动战争全面入侵乌克兰。此举给置身于日内瓦的各大国际机构带来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
这篇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已关闭。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