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收購推特後,馬斯克有望加速實現人腦和電腦對接

伊隆·馬斯克於2016年共同創辦了Neuralink,該公司的使命是 "將人腦與人工智慧相連接"。 Keystone / Patrick Pleul

伊隆·馬斯克不僅擁有推特(Twitter),還執掌著一家開發“可植入大腦的神經接口”的公司。一位瑞士科技倫理學家警告說,這種跨領域掌控的狀況存在很大的風險。

此内容发布于 2022年11月19日 分钟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伊隆·馬斯克掌管著包括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內的眾多創新公司,這位美國大亨可謂“生生,折騰不止”。 10月底拍板收購推特後,這位非凡企業家在自己的數字拼圖上又贏得一塊新版圖。

作為一個既有遠見、又惹爭議的人物,馬斯克可謂是讓人歡喜,讓人憂。除了實現“電氣化世界”和“殖民火星”的雄心壯志外,他相信有一天,自己能夠將人腦與人工智慧連接起來。為此,他在2016年成立了Neuralink公司,專門研發可用於植入人類大腦的神經接口。

這些設備主要在猴子和豬身上進行測試,離實現終極目標尚需時日。但有了3.3億活躍的推特用戶數據,Neuralink公司可以加速侵入性神經技術的發展,即能夠閱讀甚至操縱人腦的大腦植入物,且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記憶、思想和情緒。至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神經科技倫理學專家Marcello Lenca對此表示十分憂慮。

瑞士參與了大量人類神經系統對接技術的開發和監管。然而,Marcello Lenca表示,這個小小的阿爾卑斯山國將無法靠一己之力來抑制那些對社會大眾輿論具有影響力的系統和平台之擴張。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您認為從道德層面看,伊隆·馬斯克不宜同時擔任推特董事長和Neuralink首席執行長兩個職位。為什麼這麼說?

Marcello Ienca:一個人既擁有世界領先的製造腦植入神經技術的公司,又控制著收集數百萬用戶敏感數據的社交網絡,這一事實相當令人擔憂。

外部内容

任何參與“讀取和影響人腦的神經技術”的開發人員都應該遵守極高的道德準則。但伊隆·馬斯克做不到這一點。他是一個古怪人物,已經利用他的推特帳戶展現出網絡巨魔管理員的姿態,操縱他公司的股市表現,並在政治上對數以百萬計的選民施加影響,上一次美國中期選舉的競選就是這種情況[馬斯克煽動選民為共和黨投票]。

從馬斯克的行為來看,他並不準備出於道德考量,放棄操縱社會大眾輿論。正因如此,他並不適合從事人腦和電腦界面技術的開發-該領域需要遵循最高的道德標準。

洛桑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員Marcello Ienca是研究神經科技倫理的專家。他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神經科技指導委員會的成員和瑞士代表團代表。 marcello ienca

但從表面上看,Neuralink和推特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推特推文到底是通過何種方式來幫助神經技術公司開發影響人類思維的設備呢?

從一條推特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很多情況:其中不僅有關於帳號主人政治和宗教信仰的線索,還有他們思想、情緒和各種心理狀態的線索。人工智慧可以以語言為基礎,分析一個人的感受。這一過程被稱為情感分析的自然語言處理,即從一條推文中提取心理學資訊[即根據個人和心理特徵對用戶進行分類],從統計角度看,可靠性很高。

通過社交媒體有可能獲知很多,比如,一個人是積極還是消極,愛冒險還是小心謹慎。然後就可以用廣告攻勢或有針對性的資訊“轟炸”他們,不管是這些資訊是真是假。劍橋公司的分析醜聞就是這種情況:該公司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到Facebook用戶的數據,用來進行心理分析,以求在政治上影響他們。

目前很難從使用神經技術得到的大腦數據中提取這些高敏感度資訊,這主要是因為用戶的數量有限。但如果將這些大腦數據與數以百萬計的推特用戶心理數據結合起來,這不僅可以大幅提高社交平台的能力,還能提高神經科技的研究水平。最終以下操作將成為可能:以心理特徵為基礎對人群進行研究和分類,從而實現對他們的高度影響和操縱。

Facebook在2018年也曾涉足此領域,且推出了一個人腦和電腦界面,但這個項目後來被馬克·祖克柏放棄了,可能是出於成本原因。

我們是否應該對此做好精神準備:伊隆·馬斯克開發的神經技術將很快能夠讀取和影響人類的思想?

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目前,神經科技還不能進行深度讀心,但已經能夠在大腦數據和心理資訊之間建立統計學上的關聯,這引起了人們對隱私保護的擔憂。隨著用戶數量(及其連帶的數據)的增加,出現更多侵入精神隱私設備的風險也在增高。

在這種情況下,神經技術的應用將不再僅僅停留在治療精神和神經疾病的層面(上述病患可以從這些技術中大大獲益),這些可被用來記錄大腦活動和優化人類思維、注意力和記憶的設備將越來越被商業化。市場上已經有類似於fitbit的大腦設備來監測睡眠、注意力和焦慮程度。一些APP甚至可以幫助人類用意念來操控物質。

>>下面是一隻9歲獼猴使用神經技術的例子:

外部内容

瑞士是否有能力應對神經科技所連帶的風險,以達到保護公民隱私的目的?

在研究神經科技倫理和社會影響以及開發創新監管工具方面,瑞士也許是世界上最為得天獨厚的國家之一。

聯邦政府積極參與了經合組織關於“有責任感的神經科技創新建議”的起草工作,該建議現在是該領域的首部國際標準。日內瓦科學與科技外交預測基金會(GESDA)等組織已將神經科技提為核心議程。

然而,瑞士單槍匹馬很難抗衡伊隆·馬斯克或任何其他全球公司。因為瑞士用戶群人數相對較小,所以該國在保護隱私和思想方面的能力也相應有限。相比之下,擁有4億多人口的歐盟則擁有更大的協商能力,因為對馬斯克來說,放棄歐盟用戶群的代價過高。

(編譯自法語:郭倢,編輯:Samuel Jaberg)

符合JTI标准

符合JTI标准

相关内容: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得到新闻信任计划的认证

这篇文章下方的评论区已关闭。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分享此故事

更换密码

确定要删除个人资料?